赛斯身心灵-中国最大的身心灵成长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3|回复: 0

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7 15: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 如果拒绝父亲,就等于压抑了自己身上的阳刚之气。 隐藏在抑郁症后面的往往是对父母的蔑视。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这就是一种违反夫妻平等性的做法,其结果丈夫肯定会离开妻子。要求别人不断关心自己,这是一个孩子的要求。 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是人的潜意识里对亲人的爱在意识中被压抑了,将爱和尊敬说出来,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纯朴的家庭亲情,疾病就有康复的可能。   如果谁轻率地抛弃家庭并对此不闻不问,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患重病而死,或自杀,或患上某种慢性疾病。而这个丈夫也许不再能建立满意的、长期的夫妻关系。这种轻率的离去对家庭而言无异于一种犯罪,并势必留下相应的后果。 海灵格提到弗里茨的完形祈祷,“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至于你会怎样,不关我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海灵格对此的评论是:“在这里,责任被否定掉了,后果被推到别人身上。我称此类自我实现者为可恶的心理富翁。” 海灵格对观察和感觉也有所区分。缺乏整体前提下的观察会导致片面的认知。当人们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往往只获得一些局部细节。相反如果我观察时对细节并不太注意,同时我正做着其他事情,可能我会忽略了某些细节,却抓住了本质和核心。 人来自于家庭,家庭赋予人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家庭关系把人卷入某些不幸事件。在海灵格看来,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了。 海灵格对家庭有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尊重父母在他看来特别重要。父母对海灵格是如此重要,使得他从不对他们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样的态度让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已习惯于把所有的过失统统推给父母。甚至在心理治疗中医生也常常与患者站在一起反对父母或其中之一。海灵格否定那种“你必须摆脱你的父母”的观点。这在他看来荒唐透顶,因为“孩子怎么能够摆脱自己的父母呢?他或她是自己的父母啊!” 当然海灵格并不否认,巨大的不幸有时源于家庭。他不是鼓励当事人发泄对其父母的愤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当事人遭受更大的痛苦。海灵格的办法是使当事人重新拥有纯朴的父母和儿女亲情。如果一个人因家庭而产生痛苦或因此患病,那并不是因为某个家庭成员的缘故,而是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遭遇的不幸会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 在海灵格眼中,如果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取得了成功,那么它就超越了所有其他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礼物——一种恩赐。 海灵格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让当事人感觉到那份来自自己家庭的亲情。在海灵格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治疗,而且是一项化解矛盾的工作。通常,心理治疗师会认为自己对当事人很重要,而海灵格认为,与当事人的家庭影响相比,治疗师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作出决定”一词,他认为医生是不自量力的。 许多身患重病的当事人很难鼓起勇气说出心理治疗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能够解释疾病原因的话语。海灵格认为他们宁愿忍受而不愿行动。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这样一种隐密的想法,它对爱的理解是:“爱就是我将成为像我父母一样的人。”或“我将做像我父母一样的事,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这就是我作为子女对他们的爱。”人们还有这样的隐密想法:通过他的痛苦和死亡可以拯救他人,即他们死了,别人将会过得更好。这种想法既隐密又天真,因为不需要行动,他们听任命运的摆布,相信所有幸福来自痛苦。 那些在讲述他们不幸和痛苦时露出骄傲和灿烂笑容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自己与某种未知的家庭不幸连在一起。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以告别自己的童年心灵作为代价。 总的来说,在每次家庭系统排列中看到的并非整个事实,而是事实中的一个部分。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无所畏惧。他需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即使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缺乏这种勇气,家庭系统排列的参与者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位心理治疗师不能胜任这一事实,并且使他们的感觉受到限制。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还得具备一个条件:他应该爱并且尊敬自己的父母。否则他怎么能帮助他的当事人去爱并且尊敬其父母呢? 尽管心理治疗师有不足之处,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结果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治疗师不够大胆,那么排列尽管不能完全展现事实真相,但部分真相的展现也有助于对当事人的治疗。 父母与孩子或者说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离的。尊重与父母的感情联系特别重要,而父母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联系。 我们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孩子把这种联系视为爱和幸福,这与孩子在家庭中如何成长或者夭折无关。这种爱是第一性的,也可称原始之爱。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合理标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认为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 如果第二个妻子嫉妒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那么这种自然顺序也会遭到破坏。对于丈夫来说,这些孩子始终排在第二个妻子的前面。妻子只有满足于自己的二等公民现状,才能使婚姻幸福,因为她没有嫉妒的权力。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有可能不平衡,因为父母主要承担了给予的角色。将来孩子再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继续传给下一代,到那时这种供求关系才能达到平衡。   一种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求平衡供求关系,同时要求接受方回报给予方的应该多一些。这样给予方付出的将会更多,婚姻或伴侣关系会因此更加和睦更协调。这种供求关系越好,双方也就越幸福。然而这也会产生一种让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响:感情联系的加深。 谁如果主张自由,他对供求投入的份额就不会大。一个人如果认为他不需要获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且很快会感到孤独。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可能长期承受这种不平衡。关系破裂是想象之中的事。 海灵格说,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通常长久不了。 在感情联系方面,我么所体验到的清白是对家庭的归属感,有罪是对家庭关系的摆脱。我们所体验到的感情联系方面的罪过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在供求平衡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清白是一种无拘无束和轻松自在的感觉,而有罪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秩序问题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有罪与清白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在认为秩序是现行规则的情况下,清白便是忠诚和认真,有罪则是逾越和害怕惩罚。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化解矛盾,促使和平的善必须消除那些良知由于对群体的感情联系强加给我们的限制。 我们所出生的家族与我们的命运无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 儿女是否尊敬他们的父母,其结果总是反作用到儿女们自己身上。 只有首先接受父母身上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才有机会得到发展。 谁如果极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在他身上就会缺乏最重要的东西。他会感到空虚和失落。对父母的排斥越强烈,对自己的惩罚也就越严厉。 接受父母首先要做到恭顺,一种对通过父母获得的对生命这一礼物伟大意义的恭顺。 人们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他想象跪在父母面前,伸开双臂,手掌朝上,然后说:“我敬仰你。”接着站起身,凝视父母,感谢他们赋予你的生命之礼物。 有些人认为,对父母的这种无限制的接受可能会因其父母的个性问题、过失或生理方面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便丧失了完全接受父母的机会。 我们没有对父母评头论足的权力。 谁在接受父母方面不挑不捡,最终反倒不会继承父母亲有问题的地方,而更多的是那些好的方面。 有一种拒绝父母的特殊形式是提要求。其实谁提要求,谁就是在拒绝接受,就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的表现。如果他想接受父母给他的东西,他就必须放弃要求。许多人不愿放弃,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摆脱他们的父母。 接受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特点:分离。谁在接受,谁同时也在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很多了,够了。剩余的我自己来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这样的态度让人自立。 海灵格认为,接受是一种恭顺之举。在他眼里接受与接纳有很大的不同。接纳中包涵着某种仁慈,而接受是指我赞同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如果某人有一个当妓女的母亲,并且在心里对她说,即使你是妓女,我也视你为我的母亲,那么他就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如果他说:虽然你犯了很多的错,但你仍然是我的母亲。这样说同样不行。只有孩子满怀深情的对母亲说:我接受真实的你。你是我真正的母亲。这才是真正的接受。如果他对母亲的职业感到痛苦,他就无法真正走到她身边。他必须克服这种痛苦,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表面。人们通常把气出到父母身上,而并不注意隐藏在深处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原始之爱。 由于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 如果孩子因学费问题或其他的要求埋怨自己的父亲,这样做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孩子将对这种越权行为付出代价。受到虐待的孩子也必须百分百地去接受他们的父母,这是为了他们能够去走自己的路。 仇恨和报复就有很强的束缚力,而如果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如果晚辈要给予长辈什么,而不是晚辈从长辈那儿接受什么,那么家庭中的整个供求关系就被打乱了。 如果孩子钦佩他们的父母并能体验到父母的了不起,那么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种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安慰者的角色,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这种自然秩序的颠倒孩子是无能为力的。孩子不幸地陷入这一境地并不得不承担其后果。 在父母面前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是孩子。现在我已成年,我和父母处在了同一位置。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如果做儿女的向父母保证说在父母将来贫困和年岁大的时候会照顾他们的,那么父母会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照顾父母的通常是排行最小的那个孩子,因为他所得到的不仅仅来自父母,而且来自哥哥姐姐。 孩子必须照顾父母,这种观念许多孩子根本没有。已经成年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时,他们马上会感觉到自己又回到5~7岁的童年时代,而父母一看到他们的孩子也总觉得他们仍然是小孩子。对此解决的办法是告诉父母:“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将尽所能照顾你们。”这样孩子便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离婚意味着夫妻关系的结束,但并不是父母关系的结束。如果你妻子要求离婚,最好的办法是表示同意。这样至少能挽救父母关系。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离婚后定期讨论所有重要的子女教育问题。在教育孩子的义务上他们仍然是父母。继父继母无权干涉非亲生孩子的教育问题。 离婚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些都是父母之间的事。孩子不应介入其中。 通常父母让孩子替自己作主时,孩子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敢做敢为。 孩子必须容忍离异父母选择的配偶,当然孩子可以不爱这个新的配偶。 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很难找到,能找到好男人和好女人就足够了。 爱情不仅需要激情,还要有“脑子”。海灵格认为,没有脑子的爱情必然失败。 爱情离开了对秩序的尊重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婚姻关系的失败常常在于人们不愿意承认秩序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最浪漫的爱情也不例外。如果爱情损害到其他家庭成员,这种爱情便很难持久,肯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失败。恰恰这种题材成就了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男女主人翁生活在甜蜜的幻想之中,在那里只有他们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家族成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来访者父母家庭的系统动力的影响。 男女双方互相吸引,都想使对方成为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这就是爱情。如果双方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走到了一起,那么这种婚姻就会失败。这些原因有:经济上的照顾,生活上的舒适,有人为自己做饭洗衣,不用为吃穿发愁,情趣相投,宗教信仰或者想让对方成为孩子未来的父亲或母亲。 只有在心灵深处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取得一致性的男人通常才能赢得真正的婚姻。对于女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指自己的母亲。 如果拒绝父亲,就等于压抑了自己身上的阳刚之气。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这就是一种违反夫妻平等性的做法,其结果丈夫肯定会离开妻子。要求别人不断关心自己,这是一个孩子的要求。 男女关心一旦确定便很难重新抹去,即使日后彼此分道扬镳并重新择偶。 离过婚或经历分离的人只有在内心处理好了与第一个伴侣的关系,才能与另一个女人或男人成功地结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一个嫁给第二个丈夫的女人必须尊重她的第一个丈夫。她必须全部接受第一个丈夫赠送给她的东西。而且夫妻双方都得承担各自的那份罪过。这个女人的第二个丈夫当然也可以做些对夫妻双方有益的事。他可以从内心对妻子的第一个丈夫说:我在你付出的代价之上拥有了这个女人。我尊重这一切,你是第一位的,我是第二位的,你的地位在我之上。现在我娶她为妻。”如果第二次婚姻有了孩子,可以在心里请求第一个男人用善意的目光去面对孩子。 以前的丈夫通常由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儿子代表。如果只有女孩,将由女孩担当此任。这个女孩将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女人。反过来也是如此:过去的女性伴侣通常由女孩代表,如果只有男孩,就由其中一个男孩担当此任。这个男孩在性方面同样会出问题。同性恋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男女双方如果必须分手,他们在分手时应努力做到:大家都确信,他们会带着共同经历过的美好回忆走向今后的生活。 有许多伴侣在分手时却做不到这样。如果分手时带着恨离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爱情问题上还会遇到障碍。而如果双方确信,他们将带着美好的回忆走向未来,他们会再痛苦一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愿这么想。然而痛苦不同于仇恨。这种痛苦是必要的,谁感觉到了这种痛苦,谁就为下一次恋爱作好了准备。另外,在分手时各自能够面对自己的过错,这一点也很重要。 仇恨表现的只是爱和痛苦的另一面。如果某人在爱情方面受到伤害,就会产生仇恨。然而如果谁培植仇恨,就等于给自己在通向爱的道理上制造了障碍。解决办法是说:“我非常爱你。所以分手对我来说非常痛苦。”伴随着这句话,恨也因此消失,和好也就有了可能。而在仇恨后面并没有和解的位置,因为说了气话之后,人们恰恰失去了本来想得到的东西。 每当男女双方一起来找海灵格,说他们不再能共同生活时,他就观察他们,想办法弄清在他们身上还有多少可以共同生活下去的可能。如果他们提出分手时非常痛苦,说明还有重新和好的可能。如果没了这种痛苦,双方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了,那么这时爱情的最大敌人。 冲爱人发火有很多原因,比如不能容忍的痛苦。然而冲着爱人而去的火,其原因往往不在爱人身上,而在别的人身上。 许多人对心理治疗师突然中止的做法表示不满。对此海灵格对在场的人说道:“问题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是我在起作用吗?” 如果观察到的是真实,那么是真实在起作用。如果人的行为超越真实,不尊重真实,那么其结果会十分糟糕。 仔细观察到的并受到重视的真实是有益的。心理治疗师若除了真实之外还想做些别的,对于当事人和治疗方案是无益的。因为他把自己凌驾于真实之上了。 对于当事人来说,不要去想把一切尽可能快的重新控制起来,不要想入非非,重要的是首先要顺从命运的理论。这种态度尽管并不是康复的保证,但却为康复创造了机会。 隐藏在抑郁症后面的往往是对父母的蔑视。对父母越是不满,那么此人从父母那儿接受到的东西也就越少,情绪也就变得越抑郁。如果对父母充满敬意之情,抑郁也就没了。 心脏不适通常是爱心受到压抑的一种具体表现。一旦这份爱心表达出来,这种不适便可消失。 人们常常觉得这种被压抑的爱是针对伴侣的,其实在其后面常常隐藏着一个不被接受的母亲或父亲。 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这句话在海灵格看来不是论断,而是尼采对现实的观察。上帝远离人类而去。从前作为一种力量能够感觉得到的东西,现在已不复存在。即使虔诚之徒也觉得,上帝已经离去。 海灵格说,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采取敬畏或恭顺的态度是最好的办法。    冥想并不是为了连通更大的空间,而是为了在人们与更大空间相连时偶尔能感受到思索的需要。通过冥想人们可以获得以后行动所需要的力量。
所有与日常行为相分离的东西在海灵格看来都是不可信的。海灵格认为力量蕴藏在日常行为之中,如思考在伴侣关系或婚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孩子、在职业方面有什么问题?海灵格说,我发现那些冥想者所冥想的“有许多都非常轻,他们与干重体力活的人相比没有什么(心灵上)的重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历史今日|微信绑定|小黑屋|手机版|金融中心|赛斯身心灵

GMT+8, 2024-12-22 15:59 , Processed in 0.065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