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处理负面情绪时,常采取压抑或自欺的做法。我一再强调负面情绪不是错,本身也不会让人生病,而是由于我们的阻挡或压抑,才使身体受到伤害而生病。所以,如果你真的生气,就要接纳自己的情绪,避免自我欺骗、假装没有生气。真正的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担。
新时代理论如此看待“恨”:如果你不去管它,恨本身会回归到爱。为什么恨会回归爱?其实,别人之所以恨你,是由于他对你有所期待,简言之,是因为他还爱你。我在个人的修行路上,从来不惧怕恨,或认为“恨”是不对的。恨的存在,是在告诉我们要面对情绪,并从中获得行动和沟通的力量。许多宗教和修行法门都告诉人们,不应起瞋恨心,应当宽恕他人。但人必须先接纳、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后才可能做到宽恕,而不是一味压抑负面情绪,勉强听从教义劝诫,刻意宽恕或包容。唯有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存在和感受,抛开自欺欺人的假相时,内心才会感到踏实,也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慈悲和包容。 例如我的一个个案,一位女孩有人格障碍,常对家人恶言相向,有一次她跟邻居发生冲突,内心非常愤恨不平,而她的母亲却道貌岸然地摆出说教的姿态,一味要求女儿宽恕他人,心存大爱。这位母亲讲的似乎很有道理,但做法只会更激怒病人。其实,她应当去了解女儿心中的委屈、表达自己的疼爱之情,因为女儿这时是在向母亲讨爱啊!当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唯有引导他认知自己的情绪才能助他化解心中的怨恨。若一味要求他无条件地宽恕和爱,只会造成反感,而不会产生任何正面作用。 人通过外在行为呈现的嫉妒或瞋恨等负面情绪,其实都不是人的本性。人性的本质是真善美。唯有当内在的欲望和存在达到一种和谐平静的状态时,人才会发现心的圆满自在。这时,所有人性的负面物质,才能转化并升华。因此,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人内在的那份圆满及丰富的大爱。当这些正面能量从心中涌出,我们才有动力帮助别人。 修行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认识和开发内在感官。人的感官分成好几个层次。一般人比较熟悉的是身体或心理层面上的感官,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内在感官”是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的。 人的身体内存在“内在感官”。它指的是我们在一般感官之外的能力,也就是直觉上的能力,人们俗称“第六感”。想要开始这种能力,就必须学会向内观照,或是让自己放空,才能感受到内在感官的神奇力量。 摘录自许医师书《心灵拐点》 |